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深化青年学子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,厚植爱党爱国情怀,坚定理想信念,数字金融学院结合学科特色与新生培养需求,于2025年10月14日上午在创新楼218开展2025级新生思政第一课。此次思政第一课由数字金融学院党委书记李明杰副院长主讲,以“传承红旗渠精神: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”为主题,为新生带来兼具历史厚度与现实意义的思想教育课。 李明杰副院长开篇从红旗渠修建的时代背景切入,点明这一工程不仅是林县人民破解“十年九旱”生存困境的“生命渠”,更是中国人民在艰苦岁月中彰显奋斗精神的“精神丰碑”。他指出,从明朝正统元年到新中国成立的514年间,林县历经百次自然灾害、数十次大旱绝收,1959年的特大干旱更是让境内4条河流断流,群众生活与农业生产陷入绝境。正是这样的绝境,催生出林县县委“引漳入林”的决心,也孕育出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的红旗渠精神——而这份精神,正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。 在解读红旗渠精神的当代价值时,李明杰副院长紧密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特征展开阐述。他强调,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,每一项特征的实现,都需要红旗渠精神的支撑。谈及“自力更生”,他以林县人民自筹85.06%修渠资金、自制“土水平仪”攻克技术难题为例,类比当前我国在芯片、航天等领域突破技术封锁的实践,指出数字金融领域未来也需凭借这种“不依赖、靠自己”的精神,破解金融科技“卡脖子”问题;讲到“团结协作”,他提及林县与山西平顺县跨区域协作、全县“一盘棋”支援修渠的场景,联系京津冀协同发展、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中的国际合作,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离不开各方力量的同心同向;而“无私奉献”精神,从81位修渠烈士的牺牲,延伸到疫情中医护人员、社区工作者的坚守,再到数字金融从业者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,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、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。 授课过程中,李明杰副院长结合数字金融专业,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红旗渠精神融入学业与职业:以“艰苦创业”韧劲学金融科技等技能,以“无私奉献”参与普惠、绿色金融,助力乡村振兴。尾声他寄语新生,将精神内化于心,深耕数字金融,服务金融强国与中国式现代化。 本次思政第一课以精神传承为纽带,搭建起历史与现实、理论与实践的桥梁,不仅深化了新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,更明确了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。未来,数字金融学院将继续探索“思政+专业”融合育人模式,通过更多优质思政课程,引导学子在时代浪潮中找准定位,以奋斗之姿书写青春答卷。 2025年10月14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