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广州华商学院数字金融学院金融科技优才班赴港课程实践中,我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金融科技前沿世界的大门,诸多知识与感悟如潮水般涌来,让我对金融科技领域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识。 课程伊始,香港金融科技行业协会会长李国樑(Paul Li)带来的《新起点,新征程:Fintech的变与不变》分享,瞬间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。他提及的元宇宙、Web3、DeFi等一系列金融科技热词,此前我只是在网络文章或新闻报道中略有耳闻,似懂非懂。但在这次分享里,李国樑会长结合实际案例与行业发展趋势,为我们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。 元宇宙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,而是被阐述为可能重塑金融服务场景的全新空间,未来或许能在元宇宙中实现虚拟的金融交易、资产配置等活动。Web3所代表的去中心化理念,也让我思考金融权力结构可能发生的变革,普通参与者或许能在金融生态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。DeFi(去中心化金融)则展现出绕过传统金融中介,通过智能合约等技术实现金融服务的潜力,这无疑为金融普惠和创新带来了新的可能。这些热词背后所蕴含的技术逻辑与行业前景,经李国樑会长的讲解,变得清晰起来,也让我感受到金融科技领域蓬勃的创新活力。 比尔·盖茨的那句“Banking is Essential, Banks are Not”(银行服务是必需的,但银行并非必需),更是引发了我对金融科技未来走向的深入思考。在传统认知里,银行是金融服务的核心载体,几乎所有的金融活动都围绕银行展开。但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,技术正逐渐拆解银行的核心功能,并将其融入到更广泛的数字生态中。 就像李国樑会长所剖析的Fintech 3.0阶段,金融科技从最初“拆分银行”的功能,到如今逐渐“类银行”化,构建起新的金融服务模式。一些金融科技机构,如Banking Circle,作为总部位于欧洲、聚焦数字贸易的银行,就扮演着“银行的银行”的角色。它们通过构建全球网络,为全球贸易企业和电商提供本地化的支付和金融能力,每年处理数千亿的贸易资金和大量的欧洲电商支付。这让我意识到,金融服务的本质需求始终存在,但提供服务的主体和方式正因为科技的介入而发生颠覆性的改变。传统银行若不积极拥抱金融科技,很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,而金融科技企业则凭借技术优势,在金融服务领域开辟出新的天地。 在课程中,GameStop“散户大战华尔街”的案例分析也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。短短几天内,GameStop的股价从45美元飙升至400多美元,随后又在几天内跌至100美元,日成交额高达100亿美元,堪比苹果公司的成交额。这一事件背后,暴露出诸多金融市场的问题,也让我看到了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平台对传统金融市场格局的冲击。 散户们借助互联网平台相互串联、协同操作,挑战了华尔街机构投资者的传统优势地位。但同时,也反映出监管、互联网平台与华尔街势力之间复杂的博弈关系。这让我思考,在金融科技不断发展、市场参与主体日益多元的背景下,如何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公平,如何对新兴的金融行为和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有效的监管,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。 此外,关于股票市场“初心去哪儿”的探讨,也引发了我对金融市场本质的反思。课程中提到理性市场与赌场的对比、扭曲的价格发现机制以及股市指数化对企业与投资者关系的影响,都让我认识到金融市场并非完美无瑕的存在。 在金融科技的影响下,市场的流动性驱动特征愈发明显,指数基金的大规模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价格发现机制,使得股票价格与企业的实际价值出现偏离,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。这让我明白,金融科技是一把双刃剑,它在提高市场效率、促进金融创新的同时,也可能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,需要我们以更理性、更审慎的态度去对待和研究。 还有对银行健康状况的讨论,通过展示不同时期美国银行破产时的资产情况以及相关财经报道,揭示出银行看似健康的表象下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。美国银行坐拥巨额未实现损失,这在平时可能被忽视,但一旦出现触发因素,就可能引发严重的危机。这让我意识到,金融机构的风险防控至关重要,而金融科技在风险识别、评估与管理等方面,或许能发挥重要作用,帮助金融机构更及时、更准确地发现潜在风险,从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。 回顾这次赴港课程实践,从对金融科技热词的懵懂,到对金融科技重塑金融服务模式的认知;从对金融市场案例的震撼,到对金融科技双刃剑效应的思考,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增长,更是对金融科技行业的敬畏与向往。这次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金融科技的强大力量与无限可能,也让我明白在这个快速发展的领域,只有不断学习、不断探索,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,在未来的金融科技浪潮中找准自己的位置,为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